一、北厍中心小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厍张光远在拑虚圩创办新式学堂,将三官堂庙宇改为校舍,实施新式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校名改为北厍乡立第一初等小学,当时有教师4人,学生43人。民国6年9月,改名为吴江县立第六高等小学,民国34年秋,改为北厍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陆律已,教员4人,学生175人(其中女学生66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下半年,迁至镇区柳家墙门,学校改名为北厍乡中心小学校,学校占地925平方米,建筑面积425平方米,有教师6人,学生200多人。1959年,迁至镇东城隍庙。1961年10月,拆除城隍庙,新建平房校舍13间,学校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565平方米,当时有教师13人,学生240多人。
1966年下半年,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停课。1967年复课。1969年,撤销北厍公社中心小学,改称东方五七学校。1978年9月,恢复北厍公社中心小学,设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是年,中心小学有教师18人,班级5个,学生243人。
1983年,学校更名为北厍乡中心小学。1984年,学校建造新教学楼1幢,11楼11底,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校址北厍育才路463号。1987年,北厍撤乡建镇,学校更名为北厍镇中心小学。同年拆除沿河平房13间,在原址建造教学楼2幢,每幢7楼7底,征地4395平方米,开辟新操场。
1996年8月,学校按省教育现代化要求进行布局调整。将镇郊的4所小学撤并入北厍中心小学,所需校舍由北厍中学让出三层教学楼1幢和平房2间,建筑面积612平方米。为解决农村转来的学生中午就餐问题,学校从这年开始举办学生食堂。1997年,全镇高年级学生相对集中,北厍中心小学本部有学生1122人,班级23个。
1998年8月,全镇村校五、六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校,中心校从23个班增至33个班,学生数1558人。原北厍中学校区全部划归中心校,中心校占地面积扩大到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39.9平方米。是年,学校成立教科室,学校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
90年代起,学校通过开展教科研来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1996年,校长徐惠明在中国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中华正气”读书活动中获优秀指导奖。1998年8月,周建国在生物报社组织的第四届小学自然智力竞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9月,孙海龙在中国教育学会数学发展中心组织的竞赛中获先进工作者。
大阅读是北厍中心小学办学特色。著名学者朱永新曾为学校题词:书香校园。2002年,经过专家论证,将大阅读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每年“六一”节前夕都要举行读书节,大阅读不仅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拓宽教研活动形式,丰富教研活动内涵,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将德育工作寓于读书活动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将主题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方式。
自2002年起,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并在历次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3名教师在中央教育研究所组织的首届中小学生手抄报大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3名教师在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协会组织的全国首届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获优秀辅导教师;1名教师获园丁杯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优秀奖;1名教师获第四届烛光杯全国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1名教师获第一届“成长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此外,学生张学馗在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中8次获得特等、一等、二等、接力、团体等不同奖项;学生陈丹萍在全国《轻松杯》科普作文赛中获一等奖;许利峰等4人在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中分别获金、银、铜奖;2人在全国第三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人在全国手抄报大赛中获三等奖;9人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赛中获三等奖;在全国第四届小学自然智力竞赛中张学馗获一等奖、谢忠华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
2003年11月,学校承办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巡礼暨学校特色建设展示活动,《吴江日报》、“江苏电视台” 对学校大阅读教育特色进行专题报导。是年,学校被评为吴江市特色学校。
学校校训“崇文致远”, 校风“立德、笃行”,教风“立业、爱生、求新”, 学风“立志、乐学、致用”, 校歌“理想的天空任我们翱翔”。
学校历任负责人、校长、党支部书记:张光远(校长)、梅兆鄂(校长)、陈介安(校长)、梅福林(校长)、吴月斧(校长)、张保中(校长)、陆律己(校长)、蔡溎清(校长)、王觉(校长)、戚应昌(校长)、吴克永、张振业(校长)、袁新民(校长)、朱兴华(校长)、蒋金林(校长)、翁荣海(校长、书记)、金惠元(校长、书记)、吕玉明(书记)、徐惠明(校长,书记)。
二、葫芦兜(黎星)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张农、张贡粟创办初级小学。校址在於张合祠内。民国2年,学校改称黎里市立第七初等小学,校址仍在於张合祠内。该校为张应春启蒙学校,前身系一私塾。校长张农,因办理村校督促有方,获县丙等奖章(银质蓝色)。民国6年改为黎里区立第五国民学校。民国22年,张印生任校长,继有董尔光担任。民国24年,由张贡粟出面向政府当局争取到一笔办学经费,在葫芦兜(北侧)建造1幢新校舍,2只教室,容纳4个年级。民国35年11月,改为尤港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校长张兴华,教员3人,学生51人。民国36年9月,改为尤港乡中心国民学校,翌年改为黎东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陆雅承,教员2人,学生102人。
新中国成立后,黎东乡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黎里区天福乡葫芦兜中心学校。60年代后,扩建校舍4间,形成前后2幢平房。1985年,翻建成1幢7楼7底的教学楼。1990年,增建2楼2底,并拓宽操场,梓树下小学并入该校。同年,全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题写校名“葫芦兜小学”。1998年,葫芦兜小学并入徐金小学。
三、大胜(港上)小学
民国2年(1913年),北厍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成立,校址港上村,校舍借设观音堂内,教师3人,学生32人(其中女学生15人)。民国6年,北厍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改称为区立北厍乡第四国民学校。民国12年,本村商人沈海秋以本族公产房屋一处捐入学校作教室。民国22年,北厍乡第六区立第四国民学校改为北厍乡大胜国民学校。民国35年,北厍乡大胜国民学校改称为北厍镇第九保国民学校,校长费志芳。民国37年,北厍镇第九保国民学校改称为北厍镇大胜国民学校,校长钱昌明,教员2人,学生数43人(其中女学生8人)。
新中国成立后,钱昌明继续任校长。1950年,北厍镇大胜国民学校改称吴江县大胜小学,复式教学2个班,教师3人。1957年,吴江县大胜小学改称为吴江县汾溪乡中心小学,复式教学,3个班,教师4人。1960年,撤并为大胜小学(完小),3个班,教师3人。1967年,为北厍公社港上学校(完小),4个班,教师5人,附设初中2班,教师4人。1983年后,改为北厍乡(镇)港上小学。1990年1月,港上、东浜两所完小合并复名大胜小学,建造新校舍9楼9底,全校占地7.2亩,打铁港、油车港两个自然村的学生亦在此校就读,5个班级,教师10人。
2003年,大胜小学有班级2个,学生29人,教师3人。
四、徐金小学
民国19年(1930年),西小港私塾创办,校址褚家厅堂,塾师更迭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始办初级小学,定名徐金小学,后发展为完小。1966年,扩建校舍105平方米。1968~1974年,开办“戴帽子”初中,定名叶周五七学校。后初中并入北厍中学,学校更名为叶周小学。1990年,在都字圩(浮楼、叶周两村中心)新建教学楼,占地面积4321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场地3637平方米,有教室6只,教学仪器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活动室2间。浮楼小学和叶周小学合并。1990年12月8日,庆祝教学楼落成,恢复徐金小学校名。1993年5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到校视察,并题词:“实施教育为本,培养人才”,并和全体教师合影。1995年末,有教职工8人,学生115人。
2003年9月,徐金小学有班级2个,学生36人,教师3人。
表12—2 1996~2003年9月北厍镇小学教学事业统计表
年份 |
学校(所) |
班级(个) |
在 校 学 生(人) |
教 职 工(人) |
||||||||
合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合计 |
公办 |
民办 |
|||
1996 |
19 |
72 |
1754 |
416 |
430 |
307 |
247 |
159 |
195 |
137 |
95 |
42 |
1997 |
13 |
65 |
1979 |
432 |
422 |
424 |
296 |
242 |
160 |
125 |
100 |
25 |
1998 |
9 |
69 |
2182 |
380 |
432 |
416 |
419 |
293 |
242 |
125 |
100 |
25 |
1999 |
8 |
58 |
2271 |
354 |
282 |
432 |
404 |
401 |
298 |
106 |
103 |
3 |
2000 |
8 |
63 |
2399 |
439 |
357 |
381 |
427 |
401 |
394 |
110 |
108 |
2 |
2001 |
7 |
60 |
2418 |
428 |
434 |
348 |
318 |
355 |
367 |
116 |
99 |
17 |
2002 |
7 |
61 |
2328 |
301 |
426 |
433 |
376 |
428 |
131 |
130 |
125 |
5 |
2003 |
4 |
50 |
2139 |
244 |
319 |
416 |
429 |
358 |
373 |
121 |
112 |
9 |